查看原文
其他

书画之道,感通天地:古典书院《书法课》学员作业选刊(二)

2017-02-25 古典书院学员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书法课作业选刊之二

书画之道

感通天地

 




书画是同济复兴古典书院的常设课程,每学期都会讲,但每次讲授的主题、参考书和讲授形式会有所不同。本次书画课采用会讲形式,由柯小刚教授、丘新巧博士、燕凯博士、鹿芸薇博士、陈亦刚博士同台会讲。

本次古琴课主题:书画修身

本次作业选编及批注(红字按语及末尾短评,原文精彩处亦用红色标记):古典书院助教宋谷冰



书画修身课的启发

吕占甲 金融

我一向认为我之于艺术是绝缘的,放佛脑袋里就没有这种感应脑细胞,所以天然对书画艺术和声乐古琴有天然的敬畏。对于书法,小时候也最多看到老爸每年用毛笔写春联,我归结为他那个年代都得学毛笔字,是不得以而为之。至到古典书画课,接连上了古琴和书画修身课,才第一次发现,原来所谓书画或古琴声乐,终究是为了修身习气,所有的专业技能只不过是手段。似乎这一切离我有么那么遥远了。

课堂上五位老师的座谈,有许多值得反复玩味。关于专业与非专业。老师提到,书画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在专业里书画修身的想法很另类,其实是丧失了最原初的意义。尽管有专业的品质,但丧失了最原始的东西。古典书院的目标,是要有学院的背景、专业的品质,但不是学院派的,而是要活生生地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来交织建立古今天人的纵横维度。社会化国学的堕落与专业作风,是两个极端。社会化国学虽然不一定是为了骗钱,但往往是骗人:欲以己之惛惛,欲示人之昭昭。所谓的书画修身,正是用书画这个媒介,重新打开自己的身体,重新去探求被遗失的本心。对整个世界开放,对每个人开放,是整个世界的一个出气孔,以人为本,带领每个人走向自由。或许,应该表达为:引导每个人自己去努力,努力去感通天地,以小生命去感通融合永恒的大生命。

上完课,我竟有了蠢蠢欲动的想法,想去尝试书法,且不管写的好坏。读柯老师关于书法入门的文章,收益更是匪浅。书法之法,主要指笔法,其次才是字法和墨法。笔法对任何碑帖或字体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元代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谢赫《画六法》讲画要“骨法用笔”,说的就是要用书法的用笔。只有用书法用笔来画画才有“骨力”。那么,书法如何用笔才能有骨力呢?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调锋、笔势。进一步,柯老师讲到笔势。笔势是指有节律的调锋动作,笔势意味着留在纸上的可见部分和空中动作的不可见部分之间的关联。

关于书法的精气神,我还不能体会。虞世南《笔髓论》里说“无问巨细,皆有虚散”,这里面的虚散之间的自由状态我现在是体会不到的。柯老师文章中提到了永字八法,讲其本质,讲的不是字形结构,也不只是笔划的写法,而是用笔法。《周礼》六艺所谓礼乐御射书数,八法听起来像是御马的动作,或与御马术有关。拨镫法更是提示笔法与御马术的直接关联。(编按:拨镫指用手挑拨灯芯。)如何驾驭烈马是古典教养和古典艺术的灵感之源。中西皆然。可参柏拉图《理想国》、《斐德若》等对话。在《理想国》里,灵魂的理性部份能否驾驭激情和欲望部份,是一个人是否自由的标准。在《斐德若》里,灵魂涉及马车和御马者的合力。人的灵魂御马者要驾驭黑白两匹马,白马驯良,黑马顽劣。这些对于书法悟道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下一步该如何打开大门,逐步走入书法时间。柯老师传授了选帖与临帖的技巧。书法课的学习目标并不只是“写一手好字”。今天不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日常也不手写文字。书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养心、养眼、练手。心第一,眼第二,手第三。学习方法:临帖之前,先要静坐或站桩,养心静气调神;其次要多读帖,泛览历代法帖,反复用心揣摩法帖笔法,每次临帖后要细心比较自己的临作与原帖的差距。最后才是所谓“勤学苦练”,多动手。我不提倡盲目苦练、发愤图强。不用心苦练的结果会养成积习难改,适得其反。

当我未走进这个世界,一切对我是陌生;当我有好奇心尝试走进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对我而言都是未知的美好。2017年,愿我自己真正有机会体会到书法之美。

古典书院学员 王文斌 习书

【简评:作者善于体察永字八法,以御马喻书道,蔡邕《九势》曰:“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駃即快马,駃之“战行”,不同于野马、赛马只知一路狂奔,而是既要飞奔追敌,又要遇敌则急停,以便战将抡刀杀敌。古人用字之精妙如此,须细细把捉玩味。】




浅谈书画艺术中的古典精神

周武 平面设计师

“要说中国文化,光是一根毛笔里就蕴涵着大学问”,这是多年前在网上看到访谈一位老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看法,三四十分钟的视频唯独这句话让我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我七岁开始学习书法、中国画,童年的回忆都是和笔墨一起度过的,如今也一直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然而多年的艺术熏习却从未引发我对于手中这支毛笔的关心。恰逢柯师《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的出版和同济古典书院的书画课程,柯师对于书画的实践和认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想要试图以毛笔中蕴藏的玄机作为开始,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浅谈一下书画艺术中古典精神的价值所在。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只有毛笔柔软的特性才能生出万千奇绝险怪的书画作品。毛笔作为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一大特色就是笔头动物毛的柔软性。那么“软笔”和“奇怪生焉”的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 “因为只有笔软才能敏锐地体现用力轻重、方向、速度的变化和水墨含量及比例的变化。这正是人之‘仁性’的象征。”(柯小刚老师《书画观复:书画艺术作为日常修养的生活方式》)从正面直接理解仁可能略有些抽象,然而平时我们形容一个人冷酷无情就会说他麻木不仁,“麻木不仁”从反面告诉我们“仁”体现的是一种感知力,是一种生机、生气的体现,有生命的东西都具有柔软的特性,随着衰老开始麻木直至死亡彻底的僵硬了。

毛笔柔软初次使用的人一般都很难把握它,总是试图一下子控制它,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这种方式正是放弃了借用柔软来感知的方法,去体会纸和笔的接触,去体会提按顿磋时手的感受,去体会字帖中线条的流动变化,去体会自己内心感发状态。当你开始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的时候,你才能打开世界的另一个通路。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倘若没有读万卷书这种开放的心态,那么这万里路的风景会变得精彩吗?

在吴小峰老师的课上曾回溯过仁字的演变过程,受吴老师启发我想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笔软”与“仁”以及书画与修身工夫的联系。“仁”最早的字形是上面一个“身”字,下面一个“心”字。在书法层面“身”可以是书写的姿势、执笔运笔的方式;“心”可以对应内心感发于事物而书写绘画的起兴。台湾著名的现代舞团云门舞集有一部作品叫做《行草》,就是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书法的美,从这个角度看,身心合一可以表现在书写过程中这种有感而发的,身与心交会,融合变通的舞蹈。我们看一个人书写,最外层是身体的舞蹈,最内层是心灵的舞蹈,展现在纸上是语言,情感与线条的融合,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舞蹈。

“仁”字的另一个字形是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可以分别从内外两方面来看:由内出发,就是对于自身千千万万念头的认识与发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性生而能感,感则生出万千情绪,由这些情绪返回继而“复性”,认识到千心实是一心。其实,由外出发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天地造化万物,还是人世的纷杂,都是复归于一心。而落实到书画上来,于万千笔墨中体会心的收放自如,笔墨的千变万化,这样看来书写与绘画的同时不也是在创生万物吗?

而书画,尤其是书法中锋用笔是一个核心的概念。中锋并非局限于位置的中,而是“不偏不倚”的态度,无论笔墨如何变化运笔都“不偏不倚”。这里面有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书写过程中笔锋如果过偏,则会影响到下一笔的发挥。如果把书写比作自然造物的话,那么偏的结果是不利于生成万物的。那么这就又回到了中的问题上来了,“中”是中国文化中核心的一个概念,孔门心法《中庸》就是讲“中”的学问。中庸不是平庸,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担当。如果结合书画来理解中这个概念,那么现代人对于中庸一词的消极成见便有了化解的契机,书画艺术中的古典精神也可以重新彰显出来了。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丛书(书店及各大网站有售)

【简评:作者通过笔软形象理解“仁性”,分别从“仁”的三种字形来理解书法之道和修身,很有启发。作者将书写、修身比喻为一种舞蹈,亦有意思。】


古典书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书院邮箱:tongjifuxing@163.com

责任编辑:柯秋煜


点击关注书院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